走進風吹飄香的院落
□ 本報記者 羅 盛 圖/文
作坊里,夫妻倆你淘米來我蒸餅。
剛出鍋的“濕餅”薄如蟬翼。
蒸出來的濕餅平鋪在竹笪上,到陽光下晾曬。
制作風吹餅的技術活:吹與烤。
鮮香脆口的風吹餅及時送給商戶。
院落里的風吹餅“圓舞曲”。
年底了,在外打工、上班的京族人逐漸返鄉過年,加上北方的“候鳥”人群到東興來“過冬”,對京族傳統名小吃風吹餅的需求量有所增大。這樣的商機,對于風吹餅傳承人楊富強來說,雖有些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,但更多的卻是對傳統制作工藝的堅守。
“雖然在我們這個家族里,現在只有我們夫妻倆在做風吹餅,產量不可能很高。但若想追求更高一些的產量,還是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來達到的。但如果那樣做的話,那就是砸了風吹餅的聲譽!我們絕不會那樣做!”楊富強堅定的說。
楊富強、楊日妹兄妹是京族風吹餅制作人黃桂華的第五代傳人。他們少年時代就跟隨母親、第四代傳承人黃家英學做風吹餅。目前楊日妹因種種原因,暫時放下做風吹餅的手藝,而由楊富強的妻子王其清“頂班”。
12月中旬,記者先后兩次來到位于東興市江平鎮一隅的黃家風吹餅作坊,走進這風吹飄香的院落。
在作坊大門的正上方,掛著一塊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授予的“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”的牌匾,楊富強介紹說,2017年榮獲這塊牌匾后,在有關部門關注關心下,對作坊進行了改造,現在亮堂多了。
在作坊里,楊富強邊烤風吹餅邊向記者講述風吹餅的制作過程。楊富強說,做風吹餅的工序并不復雜,關鍵是在烤的時候,炭火一定要旺且不能有火煙,這樣做出來的風吹餅才香脆可口。
風吹餅是京族的傳統小吃,深受京族人民的喜愛,其他民族的人民也很容易接受它。但由于它原料成本低廉,工藝相對簡單,且不易保存,所以產銷量不會太大,生產者的收入也不會太高。
“我們做風吹餅,雖然很辛苦也賺不了大錢,但我們會堅持下去。盡管我們兄妹隨父親定為漢族,但我體內也有50%的京族血統,一定會把京族人民的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?!睏罡粡娙缡钦f。
